Template:Infobox Planet 地球是太阳系中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當代科学目前确证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科学家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5亿7千萬年(4.57×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可能曾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卫星-月球。地球的天文符号為环中交叉十字,十字的两画分别代表子午线和赤道,另一种画法则把十字放在环形的上方(♁)。
地球概论特征[]
圈层结构[]
地球有内核到地表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
结构[]
- 另参见:地球内部重力分布
如同其他的类地行星,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别为矽质地壳、高度粘滞状地幔、以及一个外层为非粘滞液态内部为固态的地核。地核液体部份导电质的对流使得地球产生了微弱的地磁场。
地球内部的金属质不断的通过火山和大洋裂缝涌出地表(参见海底膨胀條目)。組成地壳大部分的岩石年龄都不超过1亿(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壳年龄大约有44亿(4.4×109)年历史。[1]
总体来说,地球大部分的质量是由下列元素组成:
- 铁:34.6 %
- 氧:29.5 %
- 矽:15.2 %
- 镁:12.7 %
- 镍:2.4 %
- 硫:1.9 %
- 钛:0.05 %
- 其他元素:3.65%
内部[]
地球内部温度高达5270K(4996.85 摄氏度)。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参见重力结合能)。这之後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1/20000。
深度 | 內部層 | |
---|---|---|
公里 | 英里 | |
0–60 | 0–37 | 岩石圈(約分布於5或200公里之處) |
0–35 | 0–22 | 地壳(約分布於5或70公里之處) |
35–60 | 22–37 | 地幔外層(岩漿) |
35–2890 | 22–1790 | 地幔 |
100–700 | 62–435 | 軟流圈 |
2890–5100 | 1790–3160 | 地核外核 |
5100–6378 | 3160–3954 | 地核内核 |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是太陽系中密度最高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質的密度只有大约3000kg/m3,所以一般認為在地核存在高密度物質-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约45億(4.5×109)年前,地球幾乎是由熔化的金属组成的,這就導致了地球中心處發生高密度物質聚集,低密度物質移向地表的過程(参見行星分異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鐵所组成(占80%),其餘物質基本上是鎳和矽。像鈾等高密度元素要不是在地球裏頭稀少,要不然就是和輕元素相結合存在於地殼中(参閱長英礦物條目)。
地核位於古氏不連續面以内,地核又以雷門不連續面為界分為兩部分:半徑約1250km的内核,即G層,以及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態外核,即E、F層。F層是地核与地函的過渡層。
一般,人們認為地球内核是一個主要由鐵和一部分鎳組成的固態核心。另一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内核可能是由單鐵結晶組成。包在内核外層的外核一般認為是由液態鐵質混合液態鎳和其他輕元素組成的。通常,人們相信外核中的對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轉-藉由發電機理論(参閱科氏力)-是產生地磁場的原因。固態内核因為温度過高以致於不可能產生一個永久磁場(参閱居里溫度)。但内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態外核產生的磁場。
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内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轉得快一點,一年約相差2°。
地函[]
從地核外圍約2900公里深處的古氏不連續面一直延伸到約33公里深處莫氏不連續面的區域被稱作地函。在地函底部的壓力大約是1.40Matm(140GPa)。那裡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物質所組成。物質的熔點取决於所處之處的壓力。隨着進入地函的深度的增加,受到的壓應力也逐漸增加。地函的下部一般被認為是固態的,上部地函一般則認為是由較具有塑性固態物質所構成。上部地函裡物質的黏滯度在1021至1024Pa·s間,具體數據依據深度而變化[2],因巨大的壓應力造成地函物質的連續形變,所以上部地函變具有極緩慢流動的能力。
地球内核是固態、外核是液態、而地函却是固態且較具有塑性的,其原因在於不同地層物質的熔點,以及隨着深度增加的温度和壓應力。在地表温度足够低,主要成分鎳鐵合金和矽酸鹽呈固態。地函上層的矽酸鹽基本是固態的,局部有熔化的,但總體說來由於温度高且壓應力較小,黏滯度相對較低。而地函下層由於巨大的壓應力,黏滯度要比上層的大得多。金属質的鎳鐵外核因為合金熔點低,僅管壓應力更為巨大,反而呈現液態。最終,極大的壓應力使得内核維持固態。
地壳[]
地壳指的是从地面至平均深度约33km深处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区域。薄的洋底壳是由高密的镁硅酸铁岩(镁铁矿)构成。硅酸镁铁岩是组成大洋盆地的基础材料。比较厚的陆壳是由密度较小的铝硅酸钾钠岩(长英矿物)所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呈现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个使地震波传播速率发生改变层称做莫霍洛维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线面,一般认为,产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为上部构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长石而下部没有长石存在。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地壳与地幔间存在化学改变-大洋壳深处部分观察到超碱性积累和无磁场的斜方辉橄岩的差别以及大洋壳挤压陆壳产生的蛇绿岩之间的差别。
生物圈[]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仍然拥有生命存在地方,大約是海平面上下10公里。整个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时被称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盖大气圈的下层、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通常据信始于自35亿(3.5×109)年前的进化。生物圈又分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根据相似的存在范围划分为植物群和动物群。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纬度划分,陆地生物群落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缺乏相关的植物和动物,大部分活跃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大气圈[]
地球拥有一个由78%的氮气、 21%的氧气、和1% 的氩气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组成的厚密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表面和太阳之间的缓冲。地球大气的构成并不稳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响。如大气中大量的自由二价氧是地球植物通过太阳能量制造出来的。离开这些植物,氧气将通过燃烧快速与物质重新结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對地球上的生命意义重大。
地球大气是分层的。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所有的层在全球各地并不完全一致并且随着季节而有所改变。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大约是5.1×1018kg,是地球总质量的0.9 ppm。
水圈[]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表面含有液态水的行星。水覆盖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96.5%是海水,3.5%是淡水[3])。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陆都存在。地球的太阳轨道、火山活动、地心引力、温室效应、地磁场以及富含氧气的大气这些因素相结合使得地球成为一颗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处在足够温暖能存在液态水的轨道边缘。离开适当的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水将都会冻结为冰。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如果蓝绿藻(藻青菌)在海洋中出现晚一点,温室效应将不足以维持地球表面液态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万至1亿年间冻结,发生冰川纪事件。
当时在像金星这样的行星上,气态的水阻止了太阳的紫外辐射。大气中的氢被吹过的太阳风离子化,其产生的效果虽然缓慢但结果却不可改变。这也是一个金星上为何没有水的假说:离开了氢原子,氧气将与地表物质化合并留存在土壤矿物中。
在地球大气中,还存在一个薄薄的「臭氧层」。臭氧在平流层吸收了大气中大部分多余的高能紫外辐射,减低了裂化效应。 臭氧只能由大气中大量自由二价氧原子产生,所以臭氧的产生也依赖于生物圈(植物)。地磁场产生的电离层也保护了地球不会受到太阳风的直接袭击。
最後说明的一点是,火山活动也持续的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水蒸汽。地球通过水和碳对地幔和火山中的石灰石消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参见行星筑造学)。据估计,仍存留在地幔中的水的总量是现在海洋中所有水数量的10倍,虽然地幔中的大部分水可能从来不会释放到地表。
地球水界的总质量大约是1.4 ×1021 kg,计为地球总质量的0.023%。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沿着贯串北极至南极的一条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1个恒星日)平均需要花时23小时56分4.09894秒。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上主要天体(大气中的流星和低轨道卫星除外)一日内向西的视运动是15°/小时(即15'/分钟)-即2分钟一个太阳或月亮的视直径的大小。
在惯性参考坐标系中,地轴运动还包括一个缓慢的岁差运动。这个运动的大周期大约是25800年一个循环,每一次小的章动周期是18.6年。对处于参考坐标系中的地球、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微小吸引在这些运动的影响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并形成类椭圆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转也是有轻微的扰动的。这称为极运动。极运动是准周期性的,所谓的准周期包括一个一年的晃动周期和一个被称为钱德勒摆动的14个月周期。自转速度也会相应改变。这个现象被称为日长改变。
地球公转[]
公转周期为365.2564个平太阳日(即1个恒星年)。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相对其他恒星的视运动大约是1°/日-这就相当于每12小时一个太阳或月亮直径的大小。公转造成的视运动效果与自转造成的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轨道速度是30 km/s,即每7分钟经过一个地球直径,每4小时经过一个地月距离。
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
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是月球。其围绕地球旋转一周需要用时一恒星月(27又1/3日)。因此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运动相对太阳大约是12°/日-即每小时一个月球直径,方向同样与自转效果相反。
如果在地球北极进行观测,则地球的公转、月球运行以及地球自转都将是逆时针的。
地球的轨道和轴位面并非是一致的:地轴倾斜与地日平面交角是23.5度,这产生了四季变化;地月平面与地日平面交角大约为5度,如果沒有這個交角,则每月都会发生日蚀。
地球的Hill大气层(大气影响范围)的半径大约为1.5 G米,这个范围足以覆盖月球的轨道了。
在惯性参考坐标系中,地轴运动还包括一个缓慢的岁差运动。这个运动的大周期大约是25800年一个循环,每一次小的章动周期是18.6年。对处于参考坐标系中的地球、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微小吸引在这些运动的影响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并形成类椭圆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转也是有轻微的扰动的。这称为极运动。极运动是准周期性的,所谓的准周期包括一个一年的晃动周期和一个被称为钱德勒摆动的14个月周期。自转速度也会相应改变。这个现象被称为日长改变。
地理学特征[]
自然地理[]
气候[]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地貌[]
-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km2,其中约29.2%(1.4894亿km2)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km2)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四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000千米。
- 极端海拔:
- 陆地上最低点:死海 −418米
- 全球最低点: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 −11,034米
- 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聖母峰) 8,844.43米
自然灾难[]
大部分地区以及其间生物都遭受过类似热带气旋、飓风、或台风这样的极端天气。也有很多地区发生过地震、山崩、海啸、火山爆发、龙卷风、灰岩坑(地层下陷)、洪水、干旱以及其他气候异常和灾难。
人文地理[]
自然资源[]
- 地壳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积: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包合物。这些沉积物被人类使用用来制造能源和作为其他化学物的给料。
- 在腐蚀和行星筑造作用下,含铁矿石组成了地壳。这些金属矿石包含了多种金属质和有用的化学元素。
- 地球生物圈能够产生大量有用的生物产出,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木材、药物、氧气。生物圈还能回收大量有机垃圾、地面生态系统是依赖于上层土和新鲜水的,而海洋生态系统依赖于陆地上冲刷後融解的的营养物。
人类开发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很普遍的。
这些资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难短时间内再重新产生的。这称作不可再生资源。人类文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取已经成为现代环保主义运动的重要论争之一。
政治地图[]
- 陆地边界:
- 全球陆地边界总共250,472千米(共享邊界只计算一次)。其中的兩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是交界国家最多的,各自和14個國家接壤。有43個國家和地區是内陸國家:阿富汗、安道爾、亞美尼亞、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不丹、玻利维亞、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中非共和國、乍得、捷克、埃塞俄比亞、梵蒂岡(梵蒂岡城國)、匈牙利、哈薩克、吉爾吉斯、老撾、莱索托、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拉维、馬里、摩爾多瓦、蒙古、尼泊爾、尼日爾、巴拉圭、盧旺達、聖馬利諾、斯洛伐克、斯威士蘭、瑞士、塔吉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土庫曼、烏干達、烏茲别克、西岸、贊比亞、津巴布韋; 還有兩個國家是雙重內陸國:列支敦士登和烏茲别克斯坦。
- 有97個國家和其他實體是没有和其他國家接壤的島國,他們包括美屬薩摩亞群島、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盧巴、亚什摩及卡地尔群岛、菲律宾、澳洲、巴哈马、巴林、貝克島、巴巴多斯、印度礁、百慕達群島、布威島、英属印度洋领土、英屬维爾京群島、佛得角、開曼群島、聖誕島、克里普頓島、科科斯群島、科摩洛、科克群岛、珊瑚島、古巴、塞浦路斯、多明尼加共和國、尤羅群島、福克蘭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國南半球及南極屬地、Glorioso群岛、格陵蘭、格林納達、關島、格恩西島、贺得及麦唐纳群岛、豪兰岛、冰岛、牙买加、央麦恩群岛、日本、賈维斯岛、泽西島、约翰斯顿环礁,万诺瓦岛、金曼礁、吉尔巴斯、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马尔他、人岛、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裘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中途岛、蒙特色纳、瑙鲁、纳弗沙岛、新喀里多尼亚、紐西蘭、纽鄂岛、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帛琉、巴尔米拉环礁、西沙群岛、皮特克恩岛、波多黎各、法属留尼旺、圣海伦娜、圣吉斯和尼维斯、聖盧西亞、圣皮耶和密克罗、圣文森和格林纳丁斯、美属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锡尔群岛、新加坡、索罗门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南沙群岛、斯里兰卡、斯瓦尔巴、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omelin岛、土克斯和开科斯群岛、图瓦卢、万那度、维京群岛、威克島和瓦利斯和富图纳。
- 海事宣言:
- 有各种情况存在。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遵守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索赔请求。
- 毗邻区: 大部分为24海里(NM),但可以改变
- 大陆架:大部分为200米或探索深度,也有宣称为200NM或到大陆边缘边际的
- 专署捕鱼区:大部分宣称为200NM,但可以改变
- 專屬經濟區:大部分为200NM,但可以改变
- 领海:大部分为12NM,但可以改变
- 注:与邻国的边界状况在一些情况下阻止了很多国家扩展他们的捕鱼区和经济区达到完全的200NM
- 43个国家和区域是完全内陆的(参见内陆国家)
土地使用[]
- 可耕地: 10.73%
- 永久农耕地: 1%
其他: 88.27% (2001年)
灌溉土地:
- 2,714,320km2(1998年)
人类[]
- 目前全球人口:6,671,275,141(2008年6月,美國中央情報局[1])
两个人类目前居住在环绕地球的国际太空站轨道上。国际空间站成员每六个月轮换一次,所以在轮换期间会有更多的人类在空间站上,有时还会有其他的人类在大气外短暂“旅行”一番。
总体说来,截至2007年,大约有超過400名人类出过地球(到太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称对地球重新获得理解并且了解到其对维系人类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都对地球在太空中的美丽而惊讶不已。这些是他们(人类)在地表生活时所无法感受到的。
地球上最北的人类定居点是加拿大埃斯米岛的Alert。最南端的人类定居点是南极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这个美国南极站几乎就在南极点上。
年龄结构:
- 0-14 岁: 27.8% (男性919,726,623; 女性870,468,158)
- 15-64 岁: 64.9% (男性2,117,230,183; 女性2,066,864,970)
- 65 岁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 女性 263,627,270)
由于一些国家不维护年龄结构的信息、因而在总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龄结构共计之间存在轻微的误差(2005年)
年龄中位数:
- 总计:27.6岁
- 男性:27岁
- 女性:28.2岁(2005年)
人口增长率:
- 1.14%(2006年);7500万人/年; 每日20.6万
出生率:
-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亿/年;每日38.36万
死亡率:
-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万/年;每日16.44万
性别比:
- 出生: 1.06男婴/女婴
- 15岁以下:1.06男孩/女孩
- 15-64岁: 1.03男人/女人
- 65岁以上: 0.79男性/女性
- 总计: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计)
出生婴儿死亡率|婴儿夭折率:(2005年估计)
- 总计: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平均寿命:
- 全部人口:64.33岁
- 男性: 62.73岁
- 女性: 66.04岁(2005年估计)
总出生率:
- 2.6婴儿出生/妇女(2005年估计)
识字能力[]
15岁以上具有读写的能力
- 总人口: 77%
- 男性: 83%
- 女性: 71% (1995年)
政府[]
地球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个统治全行星的政府机构。目前,地球陆地表面除了南极洲,所有區域都被某个国家宣称所统治,目前,还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但联合国主要是一个国际沟通论坛,它只拥有有限的实现法律的能力和实力。
政区(参看世界政区) 地球上目前共有193个国家,属地以及其他统治方式。
地球的发展方向[]
环境问题[]
热力学机制[]
对于地理环境的负熵流:主要是太阳辐射。
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地理环境自身的增熵机制,人类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包括两个部分:人类系统从地理环境获取负熵,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正熵流。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大大超过地理环境所获得的负熵流。
具体机制[]
地理环境的再生机制和自净机制。主要能量来源为太阳能。
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一般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行为,如:放牧、砍伐森林、渔猎、种植、开采矿产等等。
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废弃物和热能。主要的行为有:生活行为(涤洗水、生理排放等);第一产业行为(喷撒农药、动物生理排放等等);第二产业行为(温室气体排放、酸性气体排放、电镀厂的有毒液体排放、工业噪声等);第三产业行为(汽车尾气排放、娱乐场所的噪声强光等)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大大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和热能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其他的人类行为通过环境对人类系统有负作用的。
目前地球上大范围的遭受到人口过剩、工业灾难(如大气和水污染)、 酸雨及有毒化合物袭击、植被流失(包括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野生动物消失、物种灭绝、土壤退化、土壤过度消耗、腐蚀、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环境灾难问题。
人类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大尺度的气候改变的观点是受人关注并存在争议的,相关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中。
经济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
可持續發展,或永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可持續發展源於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由於1960年代已發展國家在非洲及南美大量收購農地種植咖啡和甘蔗,將所得的金錢換成糧食於當地居民。然而,由於土地發展過度及缺乏規劃,使咖啡和糖的期貨價值在短時間內急跌,南美各國經濟即時崩潰;再加上水土流失、濫用農藥,使非洲的土地變得貧脊、甚至沙漠化,引致饑荒。
对地球的描述[]
地球经常被描绘为神迹、神创的(参见盖娅和地球之母条目)。在北欧神话中,地球之神是嬌德,嬌德是索爾之母,是安那爾之女。
地球有时也被描绘为一艘结实的宇宙飞船。并带有一个需要维护的生命支持系统。
因为地球是如此庞大,在过去人类使用肉眼是很难观测出其整体表面是呈现扁球状的(赤道微隆两极稍平),以至于产生了多种关于平面地球的信仰。在太空飞行发明之前,这种信仰已经一点一点藉由观测其他行星形状以及观测到地面球形产生的次生效应(如观察远処船只总是先看见帆再看见船身)而逐渐为人所不信。
旅行者1號拍攝的一张地球照片使卡爾·薩根得到灵感,他把地球描绘为一个宇宙中的暗淡藍點。
科幻小说中,地球经常是幻想中星系/银河政府的首都或主要管理中心(当星系政府是由人类统治时尤其如此)。经常的,在科幻作品中地球是一个人类统治具有代表性的联邦共和国、帝国或专制统治也偶尔可见——如在《星艦奇航記》和《巴比伦5号》中那样。
儘管如此,在其他科幻作品中,未来的人类将不再记得这个他们祖先曾生活的星球(如和《基地系列》),或即使記得也因為污染過分而離開(《沙丘 (小說)系列》),或者相反在現代地球的同時代的平行世界中,超古代文明的太空移民離開和遺忘《星際大爭霸》,還有在遠未來的地球生態被一度破壞,還有一小部分人留下和在生態回復後,與重返者衝突《(Turn A )》。
在道格拉斯·亚当斯写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中,他把地球描绘为是「基本无害」的。 在PS2遊戲系列《Xenosaga》中,根據其故事背景,人類已經離開地球許久,而地球在其中也被人類賦予了一個名字:「失落的耶路撒冷」
地球的未來[]
地球的未來與太陽有密切的關聯,由於氦的灰燼在太陽的核心穩定的累積,太陽光度將緩慢的增加,在未來的11億年中,太陽的光度將增加10%,之後的35億年又將增加40%[4]。氣候模型顯示抵達地球的輻射增加,可能會有可怕的後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5]。
地球表面溫度的增加會加速無機的二氧化碳循環,使它的濃度在9億年間還原至植物致死的水準(對C4光合作用是10 ppm)。缺乏植物會導致大氣層中氧氣的流失,那麼動物也將在數百萬年內絕種[6]。而即使太陽是永恆和穩定的,地球內部持續的冷卻,也會造成海洋和大氣層的損失(由於火山活動降低)[7]。在之後的十億年,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8],並且[來源請求]。
太陽,在它演化 的一部分,在大約50億年後將成為紅巨星。模型預測屆時的太陽直徑將膨脹至現在的250倍,大約Template:Convert[4][9]。地球的命運並不很清楚,當太陽成為紅巨星時,大約已經流失了30%的質量,所以若不考慮潮汐的影響,當太陽達到最大半徑時,地球會在距離太陽大約Template:Convert的軌道上,因此,地球會逃逸在太陽鬆散的大氣層封包之外。然而,絕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現在的生物會因為與太陽過度的接近而被摧毀[4]。可是,最近的模擬顯示由於潮汐作用和拖曳將使地球的軌道衰減,會使地球落入紅巨星的太陽大氣層內並被摧毀[9]。
相關條目[]
- 行星
- 太陽
- 月亮
- 地理
- 大气层
- 地壳
- 地幔
- 地核
- 地质学
- 地震
- 地质年表表
- 行星形成学说
- 地质时代
- 经纬汇合工程
- 赤道隆起
- 科幻作品中的地球
- 地心游记
- 中空地球
- 地外生命
- 经济学:世界经济
- 历史学:世界历史
- 法律系统:国际法
- 政治:国家列表
注釋[]
- ↑ http://spaceflightnow.com/news/n0101/14earthwater/
- ↑ http://www2.uni-jena.de/chemie/geowiss/geodyn/poster2.html
- ↑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Library/Water/
- ↑ 4.0 4.1 4.2 Sackmann, I.-J.; Boothroyd, A. I.; Kraemer, K. E.(1993年).“Our Sun. III. Present and Future”.Astrophysical Journal,418:457–468.於2007年3月31日查閱.
- ↑ Kasting, J.F.(1988年).“Runaway and Moist Greenhouse Atmospheres and the Evolution of Earth and Venus”.Icarus,74:472–494.於2007年3月31日查閱.
- ↑ 引用错误:无效
<ref>
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ward_brownlee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French)Guillemot, H.; Greffoz, V.(Mars 2002).“Ce que sera la fin du monde”.Science et Vie,N° 1014.
- ↑ {{#if: Date set for desert Earth |Carrington, Damian.Date set for desert Earth,BBC News,February 21, 2000{{#if: {{{id
- ↑ 9.0 9.1 Schröder, K.-P.; Smith, Robert Connon(2008年).“Distant future of the Sun and Earth revisited”.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doi: .Template:Arxiv.
See also {{#if: Hope dims that Earth will survive Sun's death |Palmer, Jason.Hope dims that Earth will survive Sun's death,NewScientist.com news service,22 February 2008{{#if: {{{id
外部链接[]
Template:Sisterlinks
- WikiMapia 網站中的空照圖
- USGS Geomagnetism Program
- Template:PDFlink
- 美國太空總署地球觀測站
- 地球與其他星球的大小比較
- Beautiful Views of Planet Earth 外太空觀測地球的照片
- Flash Earth 以 Flash 製作的地球衛星照片觀測
- Java 3D 的地球
- Projectshum.org's 地球資料檔案(適合兒童)
- Geody Earth 支援 Google Earth、NASA World Wind、Celestia、GPS 及其他裝置的搜尋引擎
- Planet Earth 來自美國線上(AOL)研究與學習網站(Research & Learn),有關於地球氣候、生物和科學的照片、問答及資料。
- Earth From Space 外太空觀測地球的照片展覽
- Earth Profile by NASA'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 Climate changes cause Earth's shape to change - NASA
- "The age of the earth": an article by Richard A. Fortey in the TLS, January 9 2008
自然的组成元素 | |
---|---|
地球 | 地球历史 · 地球科学 · 地球结构 · 板块构造论 · 地球地质史 · 地质学 |
天气 | 气候 · 地球大气层 |
生物 | 生物圈 · 生命起源 · 微生物 · 植物相 · 植物 · 真菌 · 動物相 · 动物 · 生物学 · 生命进化史 |
环境 | 生态学 · 生態系统 |
宇宙 | 物质 · 能量 · 外太空 |
分类 · 主题页 |
太陽系 | |||||||
---|---|---|---|---|---|---|---|
太陽 | 太阳结构•太阳活动•日球 | ||||||
行星 |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火星主題頁)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
矮行星 | 穀神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 | ||||||
衛星 | 月球•火星的卫星•小行星衛星•木星的衛星•土星的衛星 天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的卫星•冥王星的卫星•鬩衛一 | ||||||
太陽系小天體 |
| ||||||
參見天体、太陽系的天體列表,以及天文學主題頁 |
af:Aarde als:Erde an:Tierra ang:Eorðe ar:أرض arz:ارض ast:Tierra ay:Aka pacha az:Yer bat-smg:Žemė bcl:Kinaban be:Планета Зямля be-x-old:Зямля bg:Земя bn:পৃথিবী br:Douar (planedenn) bs:Zemlja (planeta) ca:Terra cdo:Dê-giù ceb:Kalibotan (planeta) chr:ᎡᎶᎯ cs:Země csb:Zemia cv:Çĕр (планета) cy:Y Ddaear da:Jorden dv:ބިން el:Γη eo:Tero et:Maa (planeet) eu:Lurra fa:زمین fi:Maa fiu-vro:Maa (hod'otäht) fo:Jørðin frp:Tèrra fur:Tiere fy:Ierde ga:An Domhan gan:地球 gd:An Saoghal gl:Terra (planeta) gn:Yvy gu:પૃથ્વી gv:Yn Chruinney ha:Duniya hak:Thi-khiù haw:Honua he:כדור הארץ hi:पृथ्वी hr:Zemlja ht:Latè hu:Föld hy:Երկիր ia:Terra id:Bumi ig:Uwa ilo:Daga (planeta) io:Tero is:Jörðin it:Terra iu:ᓄᓇ/nuna jbo:terdi jv:Bumi ka:დედამიწა kg:Ntoto kk:Жер (ғаламшар) km:ផែនដី kn:ಭೂಮಿ ksh:Ääd (Planeet) ku:Erd kv:Му kw:Dor la:Tellus (planeta) lad:Tierra lb:Äerd li:Eerd lij:Tæra lmo:Tèra ln:Mabelé lo:ໂລກ lt:Žemė lv:Zeme map-bms:Bumi mk:Планета Земја ml:ഭൂമി mn:Дэлхий mr:पृथ्वी ms:Bumi mt:Art my:ကမ္ဘာဂြိုဟ် myv:Мода (пертпельксэнь вал) mzn:زمین nah:Tlālticpactli nap:Terra nds:Eer nds-nl:Eerde ne:पृथ्वी nl:Aarde (planeet) nn:Jorda no:Jorden nov:Tere nrm:Tèrre nv:Nahasdzáán oc:Tèrra pa:ਧਰਤੀ pam:Yatu pl:Ziemia pt:Terra qu:Tiksimuyu rm:Terra rmy:Phuv ro:Pământ sah:Сир scn:Terra (pianeta) sco:The Yird se:Eana sh:Zemlja (planet) simple:Earth sk:Zem sl:Zemlja sm:Earth sq:Toka sr:Земља su:Marcapada sv:Jorden sw:Dunia szl:Źymja ta:பூமி te:భూమి tg:Замин th:โลก tl:Daigdig tpi:Giraun tr:Dünya uk:Земля ur:زمین uz:Yer vec:Tera vi:Trái Đất vls:Eirde (planete) vo:Tal wa:Daegne wo:Suuf wuu:地球 yi:ערד-פלאנעט yo:Ilẹ̀-ayé zh-classical:地球 zh-min-nan:Tē-kiû zh-yue: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