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Attention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綜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體系的整體解釋構成了宇宙論。二十世紀以来,根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建立了關於宇宙的科學理論,称为宇宙學。
根據相對論,信息的傳播速度有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發生宇宙爆炸的情况下,时空连续系统中我們將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区域的信息,其他部分的信息将永远无法传播到我们的区域。可以被我們觀測到的时空部分稱為“可觀測宇宙”、“可見宇宙”或“我們的宇宙”。應該強調的是,這是由於時空本身的结構造成的,與我們所用的觀測設備没有關係。
宇宙大約是由5%的普通物質,25%的暗物質和70%的暗能量構成[1]。
中文辞源[]
《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淮南子·天方訓》中關於世界起源的論述:「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之萬物,」
神話和宗教的宇宙觀[]
起初古人不願意承認有其他世界的可能性,甚至認為「山後面沒有人」,更不用說到宇宙了。但在地球上探險和征服的活動頻繁下,又見到新奇的世界甚至星座的變化,從而想像宇宙整體,雖然這些宇宙觀主要是純思辨的產物,但客觀上對於後來探險和觀測活動是起了指導的作用。
- 佛教宇宙觀
佛經中,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統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係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集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但佛經中沒有說過地和天空的關係與形成,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當時無法理解的不可說法。
- 前佛教的印度宇宙觀
宇宙的历史[]
Template:Cosmology 现代物理宇宙学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即约137.3亿(±1%)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膨胀而来。对于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测性的理论。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宇宙年龄为156亿年[2],但是这个说法还未得到公认[3]。对于大爆炸以后的宇宙,则可以用较成熟的理论加以描述。一种典型的理论是:
- 10-43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 10-35秒:宇宙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构成,强相互作用、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开。
- 10-5秒:电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温度约1000亿度。
- 10秒: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氦等原子核,温度30亿度。
- 35分钟:形成原子核的过程(核融合,nucleosynthesis)停止,温度3亿度。
- 30万年: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物质和辐射脱耦,大爆炸辐射的残余成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辐射。
- 4亿年:第一批恒星形成。
- 20亿年:星系形成。
- 50亿年:太阳系形成。
目前宇宙还在继续膨胀之中,这在观测上为哈勃定律所概括。
宇宙大小[]
目前关于宇宙是否无限的问题还有争议。如果整个宇宙的空间部分是有限的,那么可以用一个距离来表示。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来说,这就是三维空间的曲率半径。但是,即使宇宙整体是无限的,宇宙的可观测部分仍是有限的:由于相对论限定了光速为宇宙中信息传播的最高速度,如果一个光子从大爆炸开始传播,到今天传播的固有距离为93亿光年,由于宇宙在膨胀,相应的共动距离约为其3倍,具体数值与宇宙学参数有关,这一距离称为今天宇宙的粒子视界。
另一个在物理学数量级估计中常用来表示宇宙大小的距离称为哈勃距离,是哈柏常数的倒数乘以光速,其数值约为1.29 x 1028厘米,也恰为93亿光年。科普和科技书籍中所说的宇宙的大小常指这个数值。哈柏距离可以理解为四维时空的曲率半径。
宇宙的形状[]
宇宙的形状是宇宙学中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说就是:「哪一个三维形状才能最好地代表宇宙的空间结构?」
首先,宇宙到底是不是“平坦空间”,即大范围内遵守欧氏几何的空间还未清楚。目前,大部分宇宙学家认为已知宇宙除了大质量天体造成的局部时空褶皱,是基本平坦的-就像湖面是基本平坦但局部有水波一样。最近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结果也肯定了这一认识。
其次,尚未清楚宇宙是否是多重连接。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没有空间边界的,然而其空间大小可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的概念类推:一个球面没有边界,但是它的面积是有限的(4πR2)。它是一个在三维空间有固定曲率的二维表面。数学家黎曼发现了四维空间中一个与此类似的三维球形“表面”,其总体积为有限(2π2R3)但三个方向都朝第四个维度弯曲。他还发现了一个“椭圆空间”和“圆柱形空间”,后者的圆柱形两头互相连接但没有弯曲圆柱本身-这一现象在普通的三维空间是不可想象的。类似的数学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宇宙真是有限但无边界的话,人沿着宇宙中一条任意方向的“直线”走下去,最终会回到出发点,其路线长度可认为是宇宙的“直径”(这个直径是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所无法想象的,因为它一定要比我们所见的宇宙部分大得多。)。
宇宙有可能具有多重连接的拓扑学结构。如果这些结构足够小的话,人类,就如同在挂了多面镜子的房间里,可能在不同方向看到同一天体的多个影像。而实际的天体数量就会比观测所见少。从这个角度讲,星体和星系应该称作“所观的影像”才合适。这个可能,至今没有被彻底否定,但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结果认为是很不可能的。
宇宙的命運[]
根据天文观测和宇宙学理论,可以对可观测宇宙未来的演化作出预言。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胀满足弗里德曼方程。多年来,人们认为,根据这一方程,物质的引力会导致宇宙的膨胀减速。宇宙的最终命运决定于物质的多少:如果物质密度(1)超过临界密度,宇宙的膨胀最后会停止,并逆转为收缩,最终形成与大爆炸相对的一个“大坍缩”(big crunch);如果物质密度(2)等于或(3)低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另外,宇宙的几何形状也与密度有关: 如果(1)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应该是封闭的;如果(2)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是平直的;如果(3)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是开放的。并且,宇宙的膨胀总是减速的。
然而,根据近年来对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天文观测,虽然物质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却是平直的,也即宇宙总密度应该等于临界密度。并且,膨胀正在加速。这些现象说明宇宙中存在着暗能量。不同于普通所说的“物质”,暗能量产生的重力不是引力而是斥力。在存在暗能量的情况下,宇宙的命运取决于暗能量的密度和性质,宇宙的最终命运可能是无限膨胀,渐缓膨胀趋于稳定,或者是与大爆炸相对的一个“大坍缩”,或者也可能膨胀不断加速,成为“大撕裂”(big rip)。目前,由于对暗能量的性质缺乏了解,还难以对宇宙的命运做出肯定的预言。
多重宇宙[]
对于多重宇宙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位于可观测宇宙之外的时空,构成了其它的宇宙。例如,在宇宙暴涨中形成的其它大量时空,或者我们宇宙中黑洞奇点内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时空。这些不同的时空部分总体构成了多重宇宙。另一种理解则强调这些不同的宇宙不仅仅是时空区的独立,而且其中的表现的物理规律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粒子也许具有不同的电荷或质量,其物理常数也各不相同。
有时人们也把平行宇宙与多重宇宙当作同义词。不过,平行宇宙还有一种理解,即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在量子力学中,存在多个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注釋[]
- ↑ Varun, Sahni(2006年1月25日).“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PDF).Lecture Notes in Physics(653):141-180.
- ↑ Bonanos, A. Z.; Stanek, K. Z.; Kudritzki, R. P.; Macri, L.; Sasselov, D. D.; Kaluzny, J.; Bersier, D.; Bresolin, F.; Matheson, T.; Mochejska, B. J.; Przybilla, N.; Szentgyorgyi, A. H.; Tonry, J.; Torres, G.(2006年).“The First DIRECT Distance to a Detached Eclipsing Binary in M33”.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Online First.
- ↑ Template:Cite journal zh
相關條目[]
Template:Col-begin Template:Col-3
- 广义宇宙
- Anthropic principle
- 大霹靂
- 大擠壓
- 大冰凍
- 宇宙學
- Dyson's eternal intelligence
- Esoteric cosmology
- False vacuum
Template:Col-3
- Final anthropic principle
- Fine-tuned universe
- 蓋亞假說
- 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
- Hindu Cycle Of The Universe
- Intelligent design
- 卡達謝夫量度表
- 生命的意義
- 多重宇宙
Template:Col-3
- 多重宇宙 (religion)
- Omega point
- 生命起源
- 地球稀有假說
- Religious cosmology
- 宇宙的形狀
-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 Ultimate fate of the universe
- 世界觀
- 《宇宙》
|}
參考文獻[]
- 史蒂芬·霍金《胡桃裡的宇宙》,(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1年5月)。
- 史蒂芬·霍金著,吳忠超、許明賢合譯:〈基本粒子和自然的粒〉,《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藝文印書館,2002年增訂版)。
- 呂應鐘:《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台北:慧眾出版,1992年12月)。
- 陳家成、林杜娟:〈科學和佛教的宇宙論及其與十二因緣的關係〉(佛教與科學,2001年)。
- 楊中傑:〈從佛學角度觀西方三大物理學之理論層次〉(佛學與科學,2001年)。
- 王萌:〈佛教與科學的當代對話-以佛教性空論與量子理論為線索〉(四川:自然辯証法通訊,2004年第2期)。
Template:Earth location
自然的组成元素 | |
---|---|
地球 | 地球历史 · 地球科学 · 地球结构 · 板块构造论 · 地球地质史 · 地质学 |
天气 | 气候 · 地球大气层 |
生物 | 生物圈 · 生命起源 · 微生物 · 植物相 · 植物 · 真菌 · 動物相 · 动物 · 生物学 · 生命进化史 |
环境 | 生态学 · 生態系统 |
宇宙 | 物质 · 能量 · 外太空 |
分类 · 主题页 |
ar:فضاء كوني ast:Universu bat-smg:Vėsata be:Сусвет be-x-old:Сусьвет bg:Вселена bn:মহাবিশ্ব bs:Svemir ca:Univers cs:Vesmír csb:Swiatnica cy:Bydysawd (seryddiaeth) da:Universet dsb:Uniwersum el:Σύμπαν eo:Universo et:Universum eu:Unibertso fi:Maailmankaikkeus fy:Hielal gl:Universo hak:Yî-chhiu he:היקום hi:ब्रह्माण्ड hr:Svemir hu:Világegyetem ia:Universo id:Alam semesta io:Universo is:Alheimurinn it:Universo ka:სამყარო ksh:Weltall ku:Gerdûn la:Universum lmo:Ünivers lt:Visata lv:Visums mk:Вселена ml:പ്രപഞ്ചം mn:Ертөнц ms:Alam semesta nah:Cemānāhuac nap:Annevierzo nds:Weltruum nl:Heelal nn:Universet no:Universet nov:Universe nrm:Eunivers oc:Univèrs pam:Sikluban pl:Wszechświat pt:Universo ro:Univers scn:Universu sh:Svemir simple:Universe sk:Vesmír sl:Vesolje sq:Gjithësia sr:Свемир stq:Al su:Jagat sv:Universum sw:Ulimwengu ta:அண்டம் te:విశ్వం tg:Коинот th:เอกภพ tl:Sanlibutan tr:Evren uk:Всесвіт ur:کائنات uz:Olam vi:Vũ trụ yi:אוניווערס zh-classical:宇宙 zh-min-nan:Ú-tiū zh-yue: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