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Aurora或Polar light)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地球的極光,由来自地球磁圈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極光最易出現的時期是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來臨之前,且春秋兩季出現頻率更甚夏冬。但200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THEMIS」任務的資料顯示,在春分和秋分兩節氣時地球位置與「磁索」交錯最甚,而非因四季交替影響才有此結果。[1]另外,在太阳黑子多的时候,极光出现的频率也大。
根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瑟宓斯衛星任務」(2007/12)(Themis mission)傳回的新數據,科學家發現太陽釋放的帶電粒子像一道氣流飛向地球,碰到北極上空磁場時又形成若干扭曲的磁場,帶電粒子的能量在瞬間釋放,以燦爛眩目的北極光形式呈現,而地球的極光主要只有紅、綠二色是因為在熱成層的氮氣和氧原子被電子破撞,分別發出紅色和綠色光。
這項研究係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安吉羅波洛斯主持,其研究結果已於2007年12月9日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學術會議中發表。
瑟密斯衛星任務的5個人造衛星群2007年2月成功發射升空,3月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上空偵測到北極光出現兩小時,同一時間衛星也偵測到帶電粒子流接觸到北極磁場。而讓安吉羅波洛斯驚訝的是,帶電粒子和磁場接觸形成的地磁風暴以每分鐘650公里的速度掠過空中,威力相當於芮氏規模5.5的地震。
科學家早就懷疑,北極光的能源來自帶電粒子與北極磁場接觸產生的扭曲磁場,但這個理論一直到今年5月才獲得證實,當時瑟密斯任務的衛星群從地球上空6萬多公里首度測到扭曲磁場的結構。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場线(Field line)集中到南北两极。当他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在北半球观察到的极光称北极光,南半球观察到的极光称南极光。也有科學家發現火星、木星上的極光。
极光按形态可分为:
- 匀光弧极光
- 射线式光柱极光
- 射线式光弧光带极光
- 帘幕状极光
- 极光冕
按观测的电磁波波段分为:
- 光学极光
- 无线电极光
按激发粒子类型可分为:
- 电子极光
- 质子极光
按发生区域可分为:
- 极光带极光
- 极盖极光
- 中纬极光红弧
參考資料[]
Template: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磁圈 | |
---|---|
内部 | 地圈 - 地磁场 - 极光 - 高速气流 - 古地磁氣学 |
地球磁圈 | 電離層 - 磁圈 - 磁顶 - 環形電流 - 范艾伦辐射带 |
太陽風 | 太陽圈 - 日球層頂 - 耀斑 - 磁暴 - 太陽風 - 日冕物質拋射 - 太陽圈電流片 - 宇宙天氣預報 |
其他行星 | 木星磁圈 - 行星环(木星环、土星环、天王星环、海王星环) |
af:Aurora (astronomie) ar:شفق قطبي bg:Полярно сияние bs:Polarna svjetlost ca:Aurora polar cs:Polární záře cv:Хăвал da:Polarlys el:Σέλας eo:Norda brilo et:Virmalised fa:شفق قطبی fi:Revontulet gl:Aurora polar he:זוהר הקוטב hr:Polarna svjetlost hu:Sarki fény id:Aurora is:Segulljós it:Aurora polare ka:ჩრდილოეთის ციალი kn:ಆರೋರಾ lt:Poliarinė pašvaistė ms:Aurora (ilmu falak) nl:Poollicht nn:Polarlys no:Aurora polaris pl:Zorza polarna pt:Aurora polar ro:Auroră polară simple:Aurora sk:Polárna žiara sl:Polarni sij sq:Aurora polare sr:Поларна светлост sv:Polarsken th:ออโรรา tr:Kutup ışıkları uk:Полярне сяйво uz:Qutb yogʻdusi vi:Cực quang